關於靈修
很早以前就想寫一篇有關靈修的文章,可是基於自己隨性使然,總是晃呀晃的,這一過就是十幾二十年,難免心中存有自責之意與沮喪,最近又看到電視上一些怪力亂神節目過於猖厥泛濫,什麼都看不到的靈異照片,沒人住的空屋當鬼屋,進去走走叫一叫當探險,甚至一些所謂的大師,一聲喝令下,四處皆是鬼靈,人人週遭都跟有神鬼,更讓人無法接受的是,有人利用大人心中的虛榮和幼童懵懂的無知,把一株小小的幼苗塑造成靈童或乩童,藉此來滿足多數人內心無盡的貪求,毎個人一生當中總有這麼幾段起起落落的障礙和測驗來陪襯漫漫數十載,為什麼硬要把所有不如意的事歸咎於(無辜的)陰靈、嬰靈、怨靈呢?冰凍三尺決非一日之寒,錯誤的傳統,扭曲的觀念造就出超級迷信的台灣人民王國,有鑑於此因,不得不下定了決心寫此篇幅。
第一編 (心中的話)
很早以前就想寫一篇有關靈修的文章
很早以前就想寫一篇有關靈修的文章,可是基於自己隨性使然,總是晃呀晃的,這一過就是十幾二十年,難免心中存有自責之意與沮喪,最近又看到電視上一些怪力亂神節目過於猖厥泛濫,什麼都看不到的靈異照片,沒人住的空屋當鬼屋,進去走走叫一叫當探險,甚至一些所謂的大師,一聲喝令下,四處皆是鬼靈,人人週遭都跟有神鬼,更讓人無法接受的是,有人利用大人心中的虛榮和幼童懵懂的無知,把一株小小的幼苗塑造成靈童或乩童,藉此來滿足多數人內心無盡的貪求,毎個人一生當中總有這麼幾段起起落落的障礙和測驗來陪襯漫漫數十載,為什麼硬要把所有不如意的事歸咎於(無辜的)陰靈、嬰靈、怨靈呢?冰凍三尺決非一日之寒,錯誤的傳統,扭曲的觀念造就出超級迷信的台灣人民王國,有鑑於此因,不得不下定了決心寫此篇幅。
第二編 (問與答)
若非千古名作,曾幾何時能
若非千古名作,曾幾何時能引你想要專研正確的靈修?
若非驚天地泣鬼神的譔述,您曾幾何時刻骨銘心的立志探討人潛在的能量?
難呀!不同的開場與新鮮的問答做為緣線,希望能夠讓各位親愛的有意修行者誘發出賞閱文章內容的動力。
1.問:何謂「通靈者」?通往何方?靈在何處?
記得多年前第一次有人這麼問我這個問題
答:記得多年前第一次有人這麼問我這個問題,我內心非常明白,可是一時之問卻無言以對,好比突然被人問「到底先有雞還是先有蛋」一樣的矛盾問題,歷經千說萬解與百般的爭執,最後答案還不是(天曉得)。
但是立志專研靈修,絕不該以此做為藉口而矇過。理當以最難解的問題用最簡易的答案來釋疑,突破了讀者的心防進而邁向教學相長之地。
用個人的意識不須經過肉體的言語而直接以腦波念力接觸穿梭陰陽兩界有形、無形的其它意識磁場進行溝通,接收到的答案再以己身的意識轉逹告知他人,進而為信仰者解答疑問,是為通靈者、靈在無所不在處,但能通往來處來。
2.問:乩童辨事時都會全身抽蓄般的抖動,事後又堅稱任何旨意都是神下逹,我什麼都不知道,這到底是真的還是假的?
答:凡是有過經驗的人都知道,身體的抖動是一種能量釋放的自然現象,好比天氣冷了,身體不夠壯的人自然就會發抖,肌肉之間不斷的抖動磨擦就會產熱能來保護身體,重點來了,人在意識清醒時才會發抖,沒有意識的情況下是不可能的,包括睡覺也一樣,頂多身子縮成一團減少散溫的面積,除非做夢,因為做夢時也有潛意識在,以上同理可證,我們人體在意識抒發到極限時身體也會自然發抖,靈動時也會,氣到極點時也會,高興過頭也會,但是大家有沒有想過,天冷時身體壯的人不會發抖,氣到極點、高興過頭時,修養夠的人也不會,乩童抖動的現象我們稱為靈動,但是一個真正修練到家的通靈者是不必有靈動現象的,還有;以上所描述的各種情形絕對是在清醒的狀況下進行的,所以說不知道、是完全騙人的;說是神的旨意,我看過用個人的旨意然後鋪設立場再騙財、騙色、為非做歹的也很多,破壞真正有心替一些神聖做事人的名譽。
3.問:那些乩童、通靈者個個都好厲害、好可怕,什麼都知道、什麼都會,我有沒有辨法像他們一樣?如果違背神的旨意會不會招來天遣?
答:不會招來天遣的,只要按照正規的修練方式,每個人都可以成為能人異士,沒什麼好崇拜、害怕、好奇的。
人往往於感情、事業、財物上的不如意或挫折時就埋天怨地、心灰意冷,最後求助於神明,問乩童、大師,對神職人員總是以敬畏的心態奉之,深不知當中的良诱不齊,有些神職人員更是利用人性的脆弱一面,進行詐財、騙色,以致於人們對另一個世界害怕,又不敢得罪之心態,使正當有愛心有決心的神職人員常有無力的感嘆!
4.問:何謂神、何謂鬼?
答:曾經有位老乩身因家中不如意而問我;他拜的到底是不是神,不然怎麼會越拜越糟呢?當我聴到後不禁為他感慨萬千,我想這樣的例子應該很多吧!當時我反問他;你心正嗎?你利用神職騙人嗎?你利用神職恐嚇人嗎?對方回答說;不曾有過,隨即我就告訴他;那麼你拜的是神不是鬼,要知道神與鬼絕對只是一個靈體,有如一塊金子,能讓你好好利用在安居樂業增財進富,也可以讓你吃喝嫖賭,招惹是非,金子本身並沒有好壞之分,靈體本身並沒有神鬼的區別,完全取決於你個人的正、邪兩念,反倒重要的是先天運勢加上後天的修為影響現實狀況的走向,在低潮時唯有靜下來面對而非一味的怪罪於無形。
5.總 結
靈體它是個氣化物,也是個(識覺),常聴人說見「鬼」見「神」還活靈活現得像是一個正常「人體」似的,真是可笑,其實它是一種感覺氣化形體而非具體的形態,更離譜的是那些所謂的大師,反而形容的更匪夷所思,說穿了只是為了顯示自己的能力高強、與眾不同,而無中生有、誇大其詞罷了,當然啦!如果是夢中看見的就不同了,畢竟再誇張的夢也有人會做,不是嗎。
第三篇 (何謂修?)
「修」者行也,即日常生活行徑。當今世上有很多人開口閉口阿隬陀佛或阿門,動不動就雙手合什躹躬作揖,嚴然慈悲為懷之面孔,私下裏卻斤斤計較、東家長西家短、道人是非、挑撥離間、耍陰鬪狠、爭權奪利、自私自利,更自認清高,彷佛己身之外、他人皆凡夫俗子,有人外在道貌岸然,開口長篇大道理,私下裏偷矇拐騙、陷害週邊人,吃、喝、嫖、賭樣樣精通,當然亦有立志修行者不得其義,一味持經唸佛,鋪橋造路、佈施捐獻,盡心盡力的行善,受盡社會大眾贊揚而忽略自身的能力有限,把自己的家庭與婚姻和經濟弄得一團糟,此宏願雖令人佩服,但卻有點本末倒置。也有志高者以道法發願救世渡人,殊不知完全靠神力是一種錯誤,並非無形的力量不夠,而是神職人員能力不足,不能完全領悟神意,稍稍的差池即有可能誤人、誤事、誤己。
之前有提到修行即是生活,生活即是修行,它其實是再原始不過的自然法則,也是我等所注重的修行『自然道』。人爭一口「氣」,這「氣」仍支撐人體生存的必備氣息,而非爭面子出一口氣的「氣」,亦代表著一個人必須生存才有法可修,淺而易見「修」不就是該把自己定位,然後盡職的活在當今世上。
怎麼去生活而不會妨礙他人、破壞自己、這就是修了。當然事不盡人意,那麼當你遇到困境、遇到外來的加害,在無法避免的情況下,此時該如何去面對、如何去渡過,這更是修的課題了,誰能預料自己一生會遇上什麼事呢?有幸平安度過每一天、每一分鐘,其實已是上天的恩賜,何必計較太多。活到最後一分一秒能付出多少算多少,這不就是一種幸福嗎?至少你沒有白白浪費人生。也就是說如何生活就是修行。
氣者通行於全身、腠理、營衛之間無所不至,也就是中醫所謂之「氣」血,氣順則血行,氣不順則血滯,氣逆則血熱,氣弱則血行不良,可見得「氣」血是分不開的,氣之動態更是占其重要之地位。
氣即是呼息,一呼一息間牽動氣之行駛,氣順氣和,則人身心平和,因此我要每位學生修行之路必須先由調息(氣)開始,能有正確的調息則較不致妄動肝火,也較不致體虛悲觀,更能增智慧,心性能定,進而使修行的路能走的更平順。
第四篇 (第一步驟-氣)
氣的重要既已知道,那該如何使氣的流動更順暢呢?這就是我們要談的。
靈動之中有經驗者就知道,往往會不由自主、難以控制行為或種種幻象,感應特別強烈。所以我輩中人,我特別要求所有學生要先增強本身氣場而後配合本靈的感覺,使自己能更精確的對外在事物,融合內在潛能的互動,而使自我成長,沈靜不浮,進而判斷事理,更運用於工作及生活上。
常聽初學者、剛入門的問題是被無來由的靈動困擾、而不知該如何面對家人、友人、工作同伴,因此我們學習的宗旨必須要逹到日常生活上,不露痕跡完全正常的生活。
氣的茁壯:人體本身就充滿氣,只是我們不知該如何使它增強順暢,當然第一要件就是先學會吐納,也就是睡覺時所用的腹式呼吸。往往被學生問得我啼笑皆非;「我怎麼吸氣總是在胸腔很用力的壓,還是壓不到小腹,怎麼辦?」,當然凡事總有個訣竅,所謂氣納丹田,丹田者肚臍下一寸,那麼吸氣必須把氣聚到丹田處,凡有空隙處皆有氣之存在。丹田既要納氣,當然必須把丹田處的空隙縮小,顯而易見,只要把小腹的氣慢慢呼出,讓小腹縮扁,那麼再慢慢吸氣,自然就能氣納丹田了,初學者必須專注於一吸一呼之間,慢慢的就能很自然的調勻,根本不須刻意去使力,這不是很簡單嗎?當你吐納功夫作一段時間後會發覺舊有的病痛會發作,但不是很嚴重,它只是在清除體內的穢氣,使酸鹼值平衡,進而能逹「神清氣爽」之
功能。
當然還有更進一步的方法、只是那必須有識者在旁指導,方不致於亂神、引起後遺症。一般人只要學習吐納、更持之以恆就有很大的效果。如果以養生為前提、千萬不可學他人在佛堂中閉目靜思、再而吐納調息,只要在靜室中即可。如果在外面或風景區氣場好的地方,不用閉上眼睛、靜靜的
調息,如此一來就能達到強身、跟靜化磁場之效果。更不可能因對不熟悉的環境產生心虛、怯怕,而導致氣場亂掉。(引發無形界外來靈體的入侵)。
有不少這類的修行者上門來求診、往往在他們身上顯現出卡到一堆不同的魂魄。只要遵守這些原則、便可快快樂樂的調息,使心情穩定、修行路走來也能比較順。
第五篇 ( 修行即時)
曾經有學生問到:我先前不懂事、做錯很多錯事,還有資格修行嗎?
這是個很好的問題、因為這不是單獨一個人的問題,而是眾生的問題。人非聖賢、熟能無過、記得我也曾為此事迷思過,以其生活在過去、浪費大好時光,不如即時修行、利用剩餘的生命,能付出多少算多少。以其想不開要結束自己、不如當自己已經死往、只是一個靈體、反而能用此靈體完成自己想做的事。甚而能了無牽掛的修行。想想當你已沒生命了、還有何事需要計較?還有何事可怕?所謂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姑且不論我們的錯、是否前世的因果,至少現在的自己也要保住生命,即時修行、充實本身能量,往後可彌補多少算多少。
修行路上、不是你有多大的能力,而是你有真心懺悔嗎?你有盡本分做好
你當下該盡的義務嗎?
只要用心去做、縱然做不好、也不用灰心。因為你盡力了、對有形、無形、對自己都是很好的交代。更能得到本靈的照顧。
莫問過往、注重當下、 就像不問前世、 只問今生,以當下計畫未來太多的不幸、 致使多數人思想極端、 這也是正常反應,當我們遇到別人有此情況、必須多點包容;如果我們自己是當事者、 更應該拿出智慧、既然不能改變任何環境以及人、事、物、唯有去順應它。
真正的修行其實只是日常生活、做好包容、學習、教導,對長輩盡本分、對平輩盡關心、對晚輩盡愛心、這是義務。但也不是一味的愚孝、縱容、溺愛、自古以來婆媳問題總是最難解的。有太多婆媳把生命為此葬送掉。
夫妻感情出問題、兒女的事、親朋的爭執……不勝枚舉。活著其實是很難的一門學問,有鑑於此,希望大家更應該即時修行。
第六篇 (何謂本靈)
本靈者、來處之主靈、簡單一句話就是原來的自己,每個人都是本靈的分靈、修行就是為了回歸到本位、不必再輪迴,那麼本靈才是一個完整的個體。
乩童以及通靈者很多都是外來靈體,當然那也是關係到累世以來太多的因因果果,並不是每個人都能一開始就能接受到本靈的直接眷顧。如果你接受外來靈、那麼你生活上、思想上都會難以自主。相對的你除了必須負擔自己的因果,還必須負擔外靈的因果。如果是因果使然、那更應該趕快還清,讓本靈直接回到我們身上。能接觸本靈的加持、你會比較沉穩、比較有智慧、當然也有逢凶化吉的功能,雖然無法完全無災無難,但每個人的人生都有一定的起伏度。並不是無形的神佛都是萬能的,本靈也是一樣。人生中難免有劫難、難免有不如意,只是如何把殺傷力減到最小,這才是最重要的。
修行之時、也是會有犯錯的時候,要趕快用智慧即時回頭,並不是你一犯錯就前功盡去,修行的路就必從頭來。那又有誰敢再修行呢?
人的生命是很無常的、誰知道自己哪天會懶得呼吸呢?所以當你還有一口氣在的時候、更應該好好的把握機會,即時修行。
很多初學者往往把對外界無形的感應放在第一位,稍微有一點感應就覺得很奇怪,甚而更加用心去感應。反而忽略正軌的修行。對靈的感應只是附帶的條件。如果你長期的浸淫在裡面,那跟一般乩童又有何不同?
相對的如果乩童能再進一步的修本靈、那就可以免除對無形界的好奇 、當然更能事半功倍 ,因為你既還清累世因緣、更能與他們同修。
有位老先生年輕時 曾經做王爺的筆生 後來老婆因癌症往生 從此心灰意冷、性格大變、斤斤計較,老實說,的確情有可原,但每個人有每個人的宿命、埋怨無形的神佛、似乎也不是很正確。後來交了一位較年輕的女子,也為此跟兒女們鬧得很不愉快,不論其家事、但論人心的變化、再好的感情都會變質。近日中這位老先生也因病過往了、難保對方不會再交別人,那世事又有何可計較呢?
第七篇 (心境的轉換)
最近總是心浮氣躁、 莫名的為過去的事情動怒,才發覺有一段時間疏於調息了,只因為太多的事在忙著,也有太多的東西需要學習,總知道要學生們調息、可以使以心靜平和、更能改變磁場,而自己卻忘了,這也是給自己一個警惕。
最重要是遇到事情不是一味的想辦法去忘記他, 而是要怎麼去適應去轉換思想最重要。例如往別人的好處想、或暫時離開現場到外面去轉一圈、使心情平靜,自然想法就會比較開朗。有些時候小事情過去就沒事了,如果大事情也比較能冷靜的面對。試想一時想不開把事情鬧大一發不可收拾,不管損失的是金錢或是健康、都不值得,如果損失的是你的好朋友,那不是更得不償失嗎?往往很多人總是為了一時之氣、面子問題爭論到沒有下台的機會,而一錯再錯,最後乾脆錯到底,其實內心是知道的、就是要賭那口氣。怕被別人笑怕被別人瞧不起。
當然也有人修養好的對這些問題,似乎不成問題,但這終究是少之又少的人。有幸有這種胸襟的應該好好把持,修行路上你的阻礙必定比別人少很多。還有最重要的要培養自己的興趣、知識上的學習、找出自己的潛在能力,當你有某些方面的興趣、你便不會把心思放在無謂的事情上,至少在生活上不會覺得無聊、不會覺得毫無目的、像行屍走肉,只會看到別人的錯誤,不知自己帶給他人多少麻煩。曾經有學生問我:學那些我又用不到。真讓人啼笑皆非,學習與興趣哪天會用到,誰知道呢?至少生活上多點話題,人群中不會被孤立。也不會永遠當井底之蛙。要知道枯燥單調的人生中,要如何生活得有意義,又多彩多姿、是必須自己去尋找的。
第八篇 (隨緣)
修行者常有對周遭親朋好友有一種無力感,不知該如何糾正他們,尤其是遇到自己的血親更是痛心到極點,錯誤的行為、錯誤的思想、總總的壞習慣……總之,你恨不得大家都好,卻使不上力。相信很多人都有遇到這種苦,我輩並非聖人、不是我們沒錯、只是我們儘可能注意與改過,當你遇到了,也只能勸化與點化,致於成效如何,就看他們的造化,你不可能改變任何事實。所以一句話『隨緣』。每個人都是一個個體,都有他們的思想領域與環境遭遇,沒有跌倒怎麼知道什麼是站起來?唯有失敗挫折中才能體會人生的路該怎麼走。所以你也只能盡責的勸導、至於他們能吸收多少,就不是我們能掌握的,也不可一說再說、那只會造成反彈,幫助不成反倒變成害了對方。有時社會事件常引發我們內心的同情、當然能力所及伸出援手是應當的、如果幫不上忙也不必內疚,甚至遇到別人有危難時也是如此。千萬不可把別人的事一再的攬在身上,以為那才是真正的修行,並不是唯有付出才是修行,當你遇上了、就量力而為,沒真正遇上、別硬要插手。還是那句話『隨緣』。緣份是很難界定的東西,不必勉強自己,一定要劃分清楚。
最主要是心意、用心做事比做些形式上的事更珍貴。當然付出不一定要得到回報,你尚有能力付出已經是上天給我們最大的禮物了。別人對我們的好,一定要記住;我們對別人的好,就請忘了吧!留給別人去記吧!要付出就要有歡喜心,別為了那是功德一件而做。縱然別人忘記了或恩將仇報,那又如何?其實那是人之常情,只要你不去想你的付出,心裏的挫折與反彈就不會那麼大了。況且無形中我們也許同樣犯了這種錯誤,只是我們沒注意罷了,更也許我們心裡知道、但環境迫使我們不得不暫且對不起別人,也有可能。所以凡事隨緣、凡事付出別為了得到回報。
第 九篇 (關於乩童)
今天聽學員說有一位老乩童過往,為神明服務五十幾年,從不求回報,也無怨言,這種胸懷著實讓人感動。當然廟方對他的尊重,葬喪的隆重,就不予贅述,只是學員問道:一個人走到生命的盡頭,有辦法以神明的力量使他的生命再延續嗎?這是很嚴肅的問題。單就因果輪迴宿命論,是不可能的,如果平常陰德夠也許能避過大災劫,如果以神明的力量,那就看個人造化了。也就是把你沒用的肉體賣給神聖,然後用此殘生為神明做事。這是可遇不可求的。並不是每人都有此際遇,這位老善士,是很典型的一個,然後在公職期間更能真心服務人群,是個很好的典範。所以不管在哪個點上,只要你真心用心去做都是很好的修行。往往有很多乩童常怨言,為神明做事又沒比別人好,卻不知你會近神道,就有可能是你命理有某些缺陷。以多年命理經驗,專旺或日主太弱的格局總是逃不過宿命的折磨。除了近神佛方能平順中求發展。否則總是怨天尤人,自暴自棄。往往機會來了卻錯失良機,所以不管是一般人或神職人員,或達官貴人只要站在自我崗位上盡責。並不是神職人員就一定要與別人不同,比別人好。無謂的怨懟只有徒增自己的業力。所以如果你有幸被神佛相中,更應盡職的為他服務,以報其恩典。切莫詐財騙色,危言聳聽,要知道並不是每個人都有此福報。如果能一再的增進自己的知識,再勸化信徒不要太迷信,以防他們以後不會被別人所騙,更是功德無量。政治人物(謝長廷)就是其中受害很深的例子,如果他的八字沒錯的話,應該是屬於官殺混雜的,做到行政院長已經是祖上有德了,硬要拼上總統寶座,只是徒增困擾而已。這麼一個心思細膩,心智過人的智者,卻因為宗教信仰而懷抱不確實的夢想,做盡了算計、抹黑、不實言語,甚而尖酸刻薄的詞句,真把他的才華用錯地方。更抺煞了他以往默默行善的美德。要知道乩童只是神佛的代言人,如果你本身知識不夠,接收到神佛的訊息是不可能很正確的。其實每人都要活到老學到老,但你必須比別人更用功,因為你負有教化人民的重責。除了知識的增長還必須要用心於行為的修持,你畢竟是他人的指標人物也是學習對象。切莫妄自菲薄,更莫自認清高。
第十篇 (放下)

前幾天目睹祖孫口角,心裡百感交集,是與非難以去界定,更是插不上手,似乎長者也有道理,晚輩也有滿腹委屈。這種戲碼隨時隨地都在上演,你要制阻小的,大的以後會變本加厲、一再嘮叨惹事,要制阻大的,小的態度也實在太囂張,心中沒有長幼之分。有一種人生氣時會口不擇言,有一種確是會吐真言,我想他們都是屬於口不擇言形的。想想;讓她們適度的發洩一下情緒吧,何必一定要製造家庭和樂的假象呢?
一個人如果平時能自愛,能愛別人,有任何衝突與不高興的事,盡量疏解掉,其實每個人都有他讓人去愛的地方,只是你沒去發掘;也因為你討厭他、而故意盡量的去想他種種不好的作為。
已往若有爭執、總是很快的恢復言談,這次亦然,只是錯誤的事為什麼要一犯再犯呢?對家人對鄰居都是如此。想到自己年輕時雖然不會主動找別人麻煩,卻也受不了別人的挑釁,也許我該以他們角度去找癥結點吧。也許就讓時間與際遇去抹平他們的銳角吧。一個人沒跌倒過不知道什麼是站起來,受到挫折才能體會受傷的其實是兩方面,如果能少一點計較、少一點不平衡,凡事不要放在心上,不就沒事了。再多的財富,再多的享受,再多的痛苦、再多的侮辱,到最後總是過眼雲煙。事情總是會過去的,時間不可能為任何人停留,既然如此那何不好壞都放下,日子過得也比較輕鬆,擔著太多的東西,只有徒增自己的負擔罷了。
所謂放下並非忘計,而是把它收藏在心靈的角落,有必要時拿出來當作警惕、或鼓勵,沒必要時就讓自己輕鬆的面對每一天吧。
 


Click:16726   
金鳳宮932-屏東縣新園鄉瓦磘村後厝路43-2號  
E-Mail:info@temple.king.tw
Tel:08-
Fax:08-
Copyright © 2024 金鳳宮 All Rights Reserved
Valid XHTML 1.0 Transitional